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关村要闻

中关村要闻 | 《前线》杂志刊发张继红同志署名文章: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时间:2025.02.18

2月15日,市委《前线》杂志客户端刊发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的署名文章《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40多年来,从当初的“电子一条街”,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探索开展“1+6”“新四条”“新新四条”,到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4项改革措施,中关村持续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95bccccae248df050bbceb1d62b42e8e.jpg

中关村广场上的生命螺旋雕塑


协同联动,推进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实现新跨越


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宣布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在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率先探索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部市协同联动、狠抓落实,目前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发挥了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试点成功的改革措施写入《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部署实施。


做强创新主体,塑造形成创新优势。开展基础研究税收政策试点,允许企业出资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的支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共有50余家企业受益,累计加计扣除额超17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打通央地政策适用瓶颈,试点在京中央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25家中央单位积极按照北京市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合力为创新者赋权、对转化者利好。试点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采取“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目前已许可使用超200项,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集聚创新要素,持续提升配置效率。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将办结时限压减至5个工作日,为全国最短时限。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发布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涵盖149项境外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从单边认可到双向互认。率先开展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3年分期纳税试点,进一步放大股权激励的作用效应,激励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率先设立50亿元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进一步拓宽长期资本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渠道。推出高质量建设北交所19条举措,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

cb3f4e7e5b9d042fb07f677d9f392296.jpg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


优化创新机制,加速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运行,首创构建了“电子围网+智能通道+电子围栏”和“综保区数智监管辅助平台”的“3+1”监管体系。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全国首个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项目、首个通过订立标准合同实现个人信息合规出境案例落地北京,率先实现民航、汽车、教育、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数据合规出境。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形成需求牵引、市场反哺的闭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探索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及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等新模式,进一步消除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后顾之忧。


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新时期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的使命要求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竞争空前激烈。适应我国科技事业新的历史方位、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要求我们持续深化先行先试改革,以点带面进一步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38033950cdd28f8ec28d0488ea183f77.jpg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外观


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改革获得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要求我们锚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教资源优势,全面提升科学策源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积极探索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率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决定》将科技体制改革摆在了突出重要位置,用大量篇幅部署科技体制改革。中关村有责任率先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统筹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协同运行;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先行开展制度探索,充分释放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潜能,引领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突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


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是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保障。持续推进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的殷切期望。按照2027年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要求,中关村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搭建科技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探索更深层次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成为全球重要创新枢纽。


锚定目标,以压茬开展先行先试改革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全市科技大会部署要求,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坚决扛起中关村创新发展旗帜。


一是持续优化资源和力量整合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科研组织模式,促进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运行,推进重大科技难题协同攻坚,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担当。


二是持续健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进一步打通前沿技术突破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链条,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是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着力探索新兴领域准入、监管新机制,并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为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动能、创造条件。


四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增强系统观念,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人才充分涌现、广泛汇聚,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迈出更快步伐。

来源:创新创业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