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光明日报》刊发《勇立潮头 探“新”而行——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5.02.17

edb76283a9f8a869c05cebdff664cfcf.jpg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路越走越宽

冬日,位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走进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组看到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忙碌地调试着无人机设备,精密的仪器闪烁着指示灯,各类零部件整齐地摆放着。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械,将一个个组装好的无人机部件进行最后的检测。

“现在,‘北京研发+天津生产测试’工作模式已成致导科技公司的日常。目前,公司开启应急领域无人机项目的研发及测试工作,京津两地创新团队经常需要按照节点反复调试。虽然空间距离远,但是通过协同发展,让生产端和研发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生产效率不降反升,研发成本也大幅降低。”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颇有感触地跟调研组分享。

指针拨回到8年多前,2016年11月,作为京津两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抓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自此,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跨越140公里的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通过紧紧依托北京中关村的“基因”,持续推进机制、创新、产业、利益“四个协同”,促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2024年6月,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揭牌。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群向调研组介绍:“我们不仅提供场地支持,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为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包括技术对接、市场推广、法律咨询等。一方面可以帮助来自北京的高新技术成果顺利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地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续服务。”

从一个企业的成功实践,到整个园区的蓬勃发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像一颗种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沃土上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区域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不断拓宽产业新赛道,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已进入第11个年头。滨海新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已结出累累硕果。调研组了解到,2024年以来,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出场景,71个标志性协同项目落地,总投资达498.8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达5613家,注册资金超2677亿元;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360科创园开业运营,科技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34d697a186d3f383f9dda377d3c98f5d.jpg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