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滨海要闻 | 天津新闻发布会: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滨城这么干!

时间:2024.05.06

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科技创新协同。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刘朱岩介绍“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有关情况,回答媒体所关心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40507153415.bmp


滨海新区热点问答↓

“一核一区一带N园”加强滨城科创区建设

科技日报:滨海新区去年发布了滨城科创区建设方案,着力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主阵地建设,请介绍一下打造科创区方面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举措。

刘朱岩:2023年,滨海新区印发《滨城科创区建设方案》,提出高标准建设滨城科创区,构建“一核一区一带N园”空间布局,重点围绕“一核”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区”华苑科技园,着力打造滨城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主阵地。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税收超12亿元,为千余项北京科技成果提供应用场景支持,北理工、中技所、辽石化大学、渤海大学等创新平台集聚落地,华苑科技园集聚全市约17%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27%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已形成信创、新能源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正在建设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并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多点”布局,为园区承载更多京津冀创新资源提供新空间、新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3个方面重点工作,加强科创区建设。

一是重点建强“一核一区”。打造滨海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主阵地,高水平建设M0新型产业用地,打造优质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有序错位承接北京科创资源。多措并举支持华苑科技园更好融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推进“投贷联动”“孵化+投资”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二是辐射带动“一带N园”。“一核一区”双向驱动“一带”,推动“一带”加强经开区为主的制造创新、提升保税区为主的自贸创新、加快高新区为主的科技创新,形成融合发展格局;多措并举推动“N园”高质量发展,精准补齐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强链工程,打造有主题、有灵魂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强与北京中关村、怀柔、丰台等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加快14个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建强数字科创服务平台和展交中心,主动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津布局的“1+5+2”体系建设(注:“1”指天津分中心,新区有清华电子院、信创海河实验室、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等3家单位纳入“5”实验室体系,新奥天津承接颠覆性创新项目纳入“2”创新中心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为新时代美丽“滨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增添强劲活力,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做出“滨海之为”。


畅通道建平台广对接育人才 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

中国青年报:下一步,滨海新区在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方面主要有哪些谋划和举措?

刘朱岩:2023年,滨海新区加强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获批国家卫健委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试点。京津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跨省联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突破100亿元,输出京冀技术合同达到328亿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走深走实,主要从4个方面发力。

一是畅通道,深化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海淀、丰台、怀柔等北京科创资源富集区域各类创新资源的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共同谋划协同机制和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加强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对接联系,发挥海河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探索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二是建平台,建强创新资源承接载体。推动药研院等与央企深化合作,共同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聚合京津冀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支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争取国家各类重大专项。探索跨区域“投资+孵化”模式,加大企业孵化力度。

三是广对接,精准开展多元交流合作。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和超长期国债,盘活科技资源,实施一批具有科技标识度的大项目。鼓励京津冀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开展京津冀三地市场化合作,共享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等资源。全面对接国家级院所,争取在新区布局成果转化基地。

四是育人才,打造产业创新高素质队伍。提升高质量人才供给,深入实施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育项目。加快引进和培育转化经验丰富的领军人才,跨学科交叉人才、科技创投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连续成功创业者和具有海外创业背景的归国人才,形成“科研工作者+工程师”联合攻关科研组织形式。同时,打造技术转移专业培训体系,形成以“培训+考试+实操+绩效”综合认证“技术经理人”职业化发展模式。

来源:天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