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着一本任弼时收藏的画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这本画册长35.5厘米、宽27.5厘米、厚1.4厘米,封面的左侧用深蓝色丝线进行装订,底色与主色调采用了鲜明强烈的红色,以突出革命与战斗的主题。封面上部是横向排列的书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从左往右的文字排列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金黄色的字体在红底的衬托下格外醒目。书名下方是由“八一”军徽、军旗、绶带、稻穗组成的徽记图案,图案上金色的稻穗合围呈圆形,图案中军旗飘扬,旗帜上方托举而出中间写有“八一”二字的五角星。封面的下方印有出版部门、出版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一九四九年七月”。
任弼时藏书《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资料图片)
画册的封面设计者张仃,1932年进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后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1938年,张仃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西柏坡时期,他在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担任平津学生班班主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张仃参与政协会徽、国徽设计工作,后曾担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张仃曾长期经受革命战争和革命生活的洗礼,因此对这本画册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在设计中巧妙地将政治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政治内容的理性表述中,透露出对艺术形式美的感性追求,使整本画册给人简洁大方、肃穆庄重之感。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这本画册便是在1949年7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由李涛主持、中央军委作战部编辑而成的。
西柏坡时期,李涛担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兼一局(作战)局长,负责查明敌我军情、掌握战场动态、研究战局发展、汇报军事情况、提出军事建议。1997年,杨尚昆回忆说:“李涛这个同志很厉害,他对敌人的每个军、每个师,前身是什么,以后经历过什么改编,现在有多少人,都记得很清楚。真是个好参谋。”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后来回忆说:“当毛主席、周副主席在定下作战决心之前,如有不明情况,如敌情、我情、地形、港口解冻时间等等,都会询问李涛。他都会对答如流,而且都很准确。”正因如此,作战部部长李涛被誉为“活字典”“活地图”。
在解放战争进行两周年之际,军委作战部在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首长和有关部门领导人进行汇报,李涛报告了战局演变、两年来战绩和国民党军兵力变化等情况。1948年7月,周恩来组织拟制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李涛也参与了这个计划的研究拟制工作。这些都为李涛主持编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进京之后,筹备成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迎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一书被确定为向该会议献礼的书籍。李涛率作战部的同志们紧张筹备,于1949年7月正式印制出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一书,印量1万册。这本书除在全国党政机关和军队内部发行外,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赠送给了每一位参会代表。该书为与会代表,特别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了解伟大的解放战争,提供了真实、生动而鲜活的素材。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一书,以文字、图片、图表、地图、统计表等丰富的形式,详尽地展示了1946年7月至1949年6月解放战争的过程。全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军旗的图案开篇,从三年战绩综合、三年期间敌我兵力消减对比、三年俘毙敌高级军官统计,以及解放区三年间面积、人口、城市、铁路的发展统计等方面对解放战争进行了总结,为详细对比了解解放战争过程、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绩提供了资料。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概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两周年的总结和第三年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相关重要文献,还有解放军阵容、人民支前、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相关战地照片,以及1946年至1949年各年度中国解放区形势图等相关地图,将大量史实、文献、照片呈现给读者。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出版时,任弼时正在生病休养中。医生为了让他放松,设法为他安排了各项业余活动,独自坐在书房看书便是他尤为喜欢的事情。这本书,任弼时时常翻阅,犹如在西柏坡时常常关注的《每日军情》和《军情综合》。任弼时回顾着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三年来一次次伟大的胜利,让他无比欣慰、豪情满怀。
任弼时生前一直收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这本画册。1950年10月任弼时因病逝世后,这本书由他的夫人陈琮英保存。1975年,陈琮英将这本珍藏多年的画册无偿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
(来源:中国共产党员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