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第五届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暨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揭牌仪式”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京津冀三地科技园区、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及服务机构——“政企学研”融合共赢的交流机制,按照“1+4”形式,即1个主论坛,4个分论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投融资路演、园区发展等主题开展充分的交流和对接,携手各界力量共同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举措,开创新格局。来自京津冀三地50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刘航在致辞中表示,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14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也是全国最具备创新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地位独特,要敢于担当,主动成为引领示范。
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段志强介绍了天津市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成效。他说:“目前,天津科技型企业总量超过了10万家,规模超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4397家,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半壁江山。”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郭玉明认为,京津冀三地中,河北最大的短板在创新,京津最丰富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河北要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转化孵化,推动河北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梁益铭表示,自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积极强抓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以集聚、开放、智能、经济为方向,加速聚集科技创新的资源,大力推进结构化优化动能转换和质量提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认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中期阶段,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落实国家提出的“一个核心、五个突破”的总体要求,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编制实施了新三年行动计划和18年工作要点,以天津河北两省市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对接落实国家协同发展推进机制,健全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协调机制。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天津-滨海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正式揭牌。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按照京津两市协同共建方案要求,中关村管委会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于2016年11月在津共同建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旨在全力打造京津冀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生命科技为主导的具有滨海特色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筹建了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链接北京乃至全球的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全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加快集聚创新要素,重点打造京津协作样板区与示范区,运营主体为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同时,活动中还进行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签约仪式。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是2017年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牵头成立,旨在促进京津冀“政产学研”创新资源有效互动的战略联盟,首批盟员由高校院所、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26家单位组成,随着24家来自不同领域的机构、企业加入,联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三方以此次高峰论坛活动为契机,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携手打造区域科技协同、资源共享、人才互动、功能互补的高效服务平台。
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七林做《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谱写滨海中关村产业新篇》主题发言。他表示,设立滨海-中关村既是落实中央精神也是为了中关村未来发展。中关村信息谷的工作模式是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建立一个以北京为中心、合作城市为节点面向全球创新服务网络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企业、人才资本、技术、政策等创新要素,构筑类中关村生态系统,创新创业一体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美团点评高级总监杨洋、北京首航艾启威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峰、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建仓、北京化工大学沧州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丁晶晶分别就各自领域中,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以及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进行分享。
从2016年11月22日园区正式揭牌,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成立两年。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二周年暨创新合作交流会”上,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执行主任王国良说:“两年时间里,我们重组滨海新区产业基础,积极引入北京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机制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等工作举措,推动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与生物科技、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方向,园区已聚集了880家企业,注册资金102.58亿元。”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处调研员陈星认为,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理念、新机制、新政策、新方式”的“四新模式”。重大项目推进顺利,通过积极导入中关村产业、人才、文化等创新要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逐步建立。
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段海波表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施京津两市、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共管共建共运营的创新管理机制,2017年初中关村发展集团委派信息谷公司精干团队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开展“共运营”,近两年来成效显著。进入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总裁张桂华说:“借此高峰论坛及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工作,力争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初步形成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为了汇聚高端人才,共谋协同创新发展,自去年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施了“百名双创导师引进计划”。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百名双创导师授聘仪式”,20位不同领域的行业精英,成为新晋双创导师,未来他们将通过一对一辅导、培训讲座、评审评估、场外指导等形式为园区的创业项目提供了切实的辅导和帮助。
躬耕两载,硕果累累。随着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临空经济研究院、净雪煌科技有限公司、卡雷尔机器人、玉臻科技等15家企业代表与园区进行签约,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也将蓄势待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医学实验室主任李学恩、中国技术交易所CEO郭书贵、天津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龙国东、用友企业金融云副总裁兼首席风险官方云带来主题发言;
论坛现场还进行了主题为“构建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来自园区、企业家及投资机构代表各抒己见、观点交锋,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奋进波澜壮阔,成绩来之不易。总结过往得失,展望未来可期。通过共同努力,这片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的广袤大地更具活力,续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正如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公司总经理郑毅所言:“我们将继续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为目标,为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引领区、全球创新资源聚集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而不断努力奋进。”